
时间:2019年3月14日(2019年春季学期第二次会议)
地点:绵阳师范学院北校区教育科学学院102会议室
主持人:王洲林老师
参与人员:李泽丰欧阳云山张玲高翔彭于珏周明月刘嘉怡苏玉赵玲
张欣元李金凤粟杰刘雪梨罗淋蒲红静王雨晨
具体内容如下:
一、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本次会议上,王洲林老师对领英心理咨询与治疗团队的与会成员提出了现阶段成员中的大学生是否选择考研和如何做好应考准备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一些建议,旨在鼓励成员们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人生的成长;考研道路辛苦,更需要找对方法。
二、恐惧上学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以咨询的实际案例为依托,具体论述了该中学生学习恐惧产生的内部心理机制,该案例主要涉及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及相应行为表现、压力源、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影响等。
(一)背景
1.个案基本情况
来访者是一名17岁的成都男孩,学习成绩优秀,长相佳,现已休学两年在家,期间在辅导班学习。主要症状描述:一回到学校就恐惧,不想回到学校上学;情绪容易激动,主要表现在对父母的态度上,容易对母亲大吼大叫。对曾经的小学班主任、初中老师有意见,对父亲有很深的仇恨。
2.家庭情况及重要生活事件
成长经历:剖腹产,8岁时父母离异,之前父母一直在争吵、打架,来访者曾有目睹。从小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并对其从小就很溺爱,常和外公外婆睡在一起,周末母亲会来接他并照顾他,但每次都会经历父母争吵,大多因为财产、房子等问题。父亲基本没有照顾过他,只是从学校老师那里询问来访者的学习情况,特别是三更半夜还会向老师打电话,询问的时间和频率引起了老师在班上的抱怨(虽然没有点名指姓),常让来访者感到尴尬。
学校生活:从小学习成绩优异,但在读小学时喜欢说话,容易引起同学矛盾,比较听老师的话;初二开始,身体第二性征发育,个子开始长高。因为成绩优异从成都考到绵阳中学,经过选拔考试,分入绵阳中学的“清北”班,参加绵阳中学的夏令营,刚开始时向母亲说过自己特别喜欢绵阳中学的环境,后来经过一个月的学习,老师让其放弃走读,转为住校,拒绝了老师后,就不愿意在绵阳中学读书了。转回成都嘉祥国际学校读书,因肠胃功能失调而办理休学调养,曾到华西治疗并吃药。第二年,回校降级,半期考试前,又出现问题,不敢去学校,直到现在。现在想让母亲给他办个毕业证,准备考国外大学留学,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有个成绩不如他的同学都留学国外了。
二、分析与解决
咨询师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第一次出现恐惧上学的时间和情景?
2.对出现的问题用心理学原理做出解释,进而用心理学方法去解决问题(为什么老师的话会让他放弃在绵阳中学上学?)
3.到嘉祥国际学校读书是什么又导致了他出现这样的情况?
4.(半期考试出现了焦虑)为什么这种焦虑会将他压垮?
(一)这是一个极其敏感及情绪化的来访者
他清楚地记得小学老师曾经在班上对全班同学说他的父母离异了,让同学们关心他而不喜欢这个老师。记得初中老师因为拒绝了他要去看心理医生的请假而恨老师。又因为绵阳高中老师让其住校而让他恐惧上学。他一边想表现的优秀,一边又想获得老师对他的爱和关心。当他觉得自己“违逆”了老师的要求时,他害怕上学,害怕老师不喜欢自己。
(二)他一直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
因为家庭的不幸,父母离异感到自卑,通过成绩让自己有成就感。转学后的半期考试对他来说很重要,因为太重要反而出了大问题,一直压抑着的自我开始不受控制。
(三)对父亲的恨是很深的
父子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改善,需要修正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
(四)老人长期的溺爱使得来访者缺乏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父爱母爱的缺失让来访者出现了很多问题;父母之间的争吵带来巨大的伤害和影响,孩子常将过错指向自己而自罪自责。
(五)本案例的关键但也是最难入手的就是通过家庭治疗
这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其目标是协助家庭消除异常、病态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家庭治疗的特点:不着重于家庭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与状态的分析,而将焦点放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与关系上;从家庭系统角度解释个人的行为与问题;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在本案中需要改变的是父亲对孩子的爱的表达方式和其父亲与来访者母亲的矛盾。
照片一讨论

三、成员讨论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不可替代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他家庭成员再多的爱都很难取代或填补父爱母爱的空缺。在咨询中关注来访者问题的同时还要关注家庭成员的心理状况。结合之前的案例可以看到,很多来访者的问题与家庭环境和父母关系是分不开的,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会伴随我们一生。关注家庭成员的心理状况,给来访者营造一个宽松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其成长。像本次案例中一样,一个家庭中孩子出了状况,父母往往痛苦绝望,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孩子的问题。这时需要咨询师能在解决来访者问题的同时关注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