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心理与社会学院于2025年正式成立,是学校为适应社会需求、优化学科布局而设立的新兴学院。学院目前开设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两个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应用心理学专业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应用;社会工作专业则聚焦社区服务、社会福利与社会治理。学院汇聚了一批专业背景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未来,学院将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为推动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师资情况: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5人,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10人;四川省外籍高层次人才1人,市(校)优秀教师8人、校级教学名师和教学良师4人,国家社会工作师6人,四川省社会组织专家库专家1人,绵阳市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4人。
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应用心理学专业是省级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和省级特色建设专业,专业阶段性建设成果获4次省级教学成果奖。立项4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社会工作专业以“技术创新+领域深耕”为特色,聚焦城乡治理现代化,融合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培育基层治理人才;深耕老龄化社会需求,集成AI、物联网打造智慧康养服务体系。
教学/实验/实习硬件设施情况:学院依托四川绵阳异常心理与行为矫治研究中心、四川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现已建成包括基础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综合实验室、认知与脑功能实验室、生理心理学实验室、眼动实验室、社会行为与评价中心技术实验室、音乐治疗实验室、个体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小组工作实验室、个案工作实验室、电访室微机室专业实验室3个,实验室面积约450平方米。
教师/学生科学研究、学科竞赛情况: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等各级项目30余项,在SSCI、SCI、CSSCI等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及学术专著10余部。承接政府治理类项目经费100余万,参与绵阳市《品牌社会组织建设指南》等行业标准。学生近三年获“挑战杯”“互联网+”等比赛省级及以上一二三等奖项60余人次。
校友发展情况(考研、就业):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6%,考研率稳定在20%以上,多数进入浙大、南大、复旦等985/211高校,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占比20%,社会组织、群团组织50%,企业及其他机构5%。
考研典型学校
应用心理学专业: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社会工作专业: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就业典型单位
应用心理学专业:中小学、高校、医院、公安局、劳教所、人力资源部门、用户体验部门、心理咨询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
社会工作专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新疆政法大学等高校任教);党政部门、事业单位(遂宁市纪检委、宜宾市委社会社工部、内江市民政局、各地区镇街社工岗);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
版权所有:绵阳师范学院·心理与社会学院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高新区绵兴西路166号
电话:0816-2579941 | 传真:0816-2579941 | 邮箱:mszxst@163.com